Z同学的背景和很多小准备出国的孩子有所不同。她在10年级才进入IB课程体系。在重点初中接受了九年扎实的中国基础教育,初次接触国际课程体系的她在进入全英文的IB课程时,同时展现出优秀的学术基础和因为学制不同导致的不适。班里的同学很多已经有了自己的"梦校"的时候,她还不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有着什么样的教学体系。
Z同学是个性情安静温和但执行力很强的孩子,在背景规划阶段,她主动表达了对生物学的兴趣,无论是微观的细胞结构,宏观的生态理论还是环境保护相关的议题,都能引发她深度探索的动力。在确定了生物学和生命科学这个大方向之后,我们推荐她去参加HOSEA等生物竞赛,利用假期走访实验室参与相关学科的延伸内容。在11年级暑假,她成功的组织和完成了一个很具有深度的垃圾分类社会调研项目,从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整理,到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结果落地,都展现出她不是应试教育下出来的乖乖女,她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突出。这也成为了她的背景亮点。
在进入申请季后,我们遇到了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她的学术表现相对中等,语言成绩和IB课程分数都没有压倒性优势;第二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大量的访谈和参与讲座,她对多个国家的大学体系都充满兴趣,这反而让她在留学方向选择上陷入困扰。在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和澳洲之间反复犹豫,因为她每一所参访过的大学、每一个教学理念她都看到吸引自己的部分,也因此难以取舍。
我们在那段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她完成的两方面——在明确IB体系的对口结构基础上,按地区、语言要求、教学重心、申请机制进行筛选,最终形成多国申请矩阵。这一套路径规划的有效性也让她从犹豫到坚定,多国联申并不是单纯的把做决定延后,而是一种科学高效的资源优化。
其次就是,重点强化她12年级的成绩,在成绩单上体现出上升的趋势,避免成绩的对申请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也为她在重点科目数学、生物和化学上安排了辅导老师,进一步帮助她提高成绩和扎实基础。
Z同学的成长也体现在表达方式的转变上。刚开始接触她的时候,她写申请文书总是语气谦和、内容点到为止,对夸奖自己有很深的抵触,这是来自她初高中教育背景的习惯。我告诉她,不是夸张,而是还原事实中的光芒。从重新梳理每一段经历的意义,到搭建属于她自己的叙述结构,她的申请文书逐渐呈现出一种温润有力、逻辑清晰却情感丰沛的风格,这让她在诸多理工科背景相似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Z同学不是一位天赋型选手,而是一位非常值得托付和信赖的长期型学生。她能感知世界的细微脉络,又能通过日常的积累与反思,不断精进自己。我相信,无论她未来是选择走向生命科学的深层研究,还是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医学伦理等交叉方向展开实践,她都能走得稳,也走得远。我非常期待看到她在理想大学中继续发光,也由衷为她如今的录取结果感到欣慰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