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同学照片

Z同学

"在找寻目的地的路上,定义自己的热爱与坚持"

高中院校: 重点公立学校国际部
在校均分: 3.6
雅思成绩: 7.0
SAT成绩: 1580
申请专业: 地球科学 / 生物学 / 生命科学 / 人文科学
最终院校: 伦敦大学学院
签约时间: 高一
规划老师: S老师
录取院校: 伦敦大学学院、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软性背景亮点

  • 从国内严谨学术氛围的初中过渡到国际课程体系,学术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和韧性很强,抗压能力远超常人。
  • 对环境保护与生物方向有浓厚兴趣,自主策划并执行于人与环境项目,展现出高度的项目执行力和公众沟通能力;多次参与生物学竞赛及校内外实验项目,实操能力强,科研兴趣浓厚。
  • 曾赴多国多所名校深度交流与学术访问,对英澳美等多个教育体系有深入的理解。

规划老师S老师评价

Z同学的背景和很多小准备出国的孩子有所不同。她在10年级才进入IB课程体系。在重点初中接受了九年扎实的中国基础教育,初次接触国际课程体系的她在进入全英文的IB课程时,同时展现出优秀的学术基础和因为学制不同导致的不适。班里的同学很多已经有了自己的"梦校"的时候,她还不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有着什么样的教学体系。

Z同学是个性情安静温和但执行力很强的孩子,在背景规划阶段,她主动表达了对生物学的兴趣,无论是微观的细胞结构,宏观的生态理论还是环境保护相关的议题,都能引发她深度探索的动力。在确定了生物学和生命科学这个大方向之后,我们推荐她去参加HOSEA等生物竞赛,利用假期走访实验室参与相关学科的延伸内容。在11年级暑假,她成功的组织和完成了一个很具有深度的垃圾分类社会调研项目,从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整理,到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结果落地,都展现出她不是应试教育下出来的乖乖女,她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突出。这也成为了她的背景亮点。

在进入申请季后,我们遇到了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她的学术表现相对中等,语言成绩和IB课程分数都没有压倒性优势;第二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大量的访谈和参与讲座,她对多个国家的大学体系都充满兴趣,这反而让她在留学方向选择上陷入困扰。在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和澳洲之间反复犹豫,因为她每一所参访过的大学、每一个教学理念她都看到吸引自己的部分,也因此难以取舍。

我们在那段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她完成的两方面——在明确IB体系的对口结构基础上,按地区、语言要求、教学重心、申请机制进行筛选,最终形成多国申请矩阵。这一套路径规划的有效性也让她从犹豫到坚定,多国联申并不是单纯的把做决定延后,而是一种科学高效的资源优化。

其次就是,重点强化她12年级的成绩,在成绩单上体现出上升的趋势,避免成绩的对申请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也为她在重点科目数学、生物和化学上安排了辅导老师,进一步帮助她提高成绩和扎实基础。

Z同学的成长也体现在表达方式的转变上。刚开始接触她的时候,她写申请文书总是语气谦和、内容点到为止,对夸奖自己有很深的抵触,这是来自她初高中教育背景的习惯。我告诉她,不是夸张,而是还原事实中的光芒。从重新梳理每一段经历的意义,到搭建属于她自己的叙述结构,她的申请文书逐渐呈现出一种温润有力、逻辑清晰却情感丰沛的风格,这让她在诸多理工科背景相似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Z同学不是一位天赋型选手,而是一位非常值得托付和信赖的长期型学生。她能感知世界的细微脉络,又能通过日常的积累与反思,不断精进自己。我相信,无论她未来是选择走向生命科学的深层研究,还是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医学伦理等交叉方向展开实践,她都能走得稳,也走得远。我非常期待看到她在理想大学中继续发光,也由衷为她如今的录取结果感到欣慰和骄傲。

学生说 - Z同学

Q: 你在多国申请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A: 在准备申请时,我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目标国家的不确定。相比很多一开始就锁定某一个国家的同学,我其实对不同国家的教学体系都很感兴趣。比如英国的教育更专注专业深度,新加坡则是多元文化融合、科研资源丰富,而我也确实对生物、环境、地球科学、人文科学都有探索欲。这导致我一度无法做出选择。
但这也是我感激藤睿教育团队的地方。在S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先从课程体系、未来就业路径、学术氛围等多个角度建立评估框架,再结合我的IB成绩和教育兴趣逐步厘清思路。最终我们决定围绕IB体系更为契合的国家进行多国联申,这既保留了选择的广度,又确保了申请的质量。
Q: 你觉得自己申请过程中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A: 我觉得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前我更倾向于从兴趣出发,想到什么就学什么,对方向没有太强的规划意识。但申请季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兴趣如果不能转化为具体行动和逻辑表达,在招生官眼里就可能变成"不明确"或"空泛"。尤其我的成绩并不算特别拔尖,很多时候需要用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合理的专业匹配来打动招生官。
所以在准备文书、背景提升的时候,S老师总是在强调"结构感"与"动机清晰",这让我开始学着用更系统的方式表达自己。比如我的环保调研项目原本只是一个灵光一闪的兴趣尝试,但我们一起把它的过程细化成数据设计、实地采样、分析反馈的科学逻辑,最后作为申请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项目写进了材料里。
Q: 你觉得藤睿的老师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A: 我最大的短板是语言和成绩,而最大的收获就是始终有人陪我一起面对。我是从高一就和藤睿长期合作的,那时候成绩中等,英语基础也没有优势。但我的导师团队从不会一味强调"你必须更好",而是帮我一点点拆解目标,从选课策略、学业进度表,到语言考试的提升方法,每一步都很具体、很实用。尤其是在准备申请的最后几个月,每当我陷入焦虑想躺平时,他们都会耐心陪我分析、调整节奏,甚至有时候半夜也愿意回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