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同学照片

X同学

"拒绝保底人生:她转学写下申请的第二次机会"

高中院校: 普通公立学校国际部
本科院校: 美国社区大学
本科专业: 平面设计/视觉传达
在校均分: 3.8+
托福成绩: 100+
标准化成绩:
申请专业: 设计类
签约时间: 12年级
规划老师: Cindy老师
作品集老师: Lily老师
录取院校(综合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波士顿大学
录取院校(艺术学院): 帕森斯设计学院、普瑞特艺术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加州艺术学院

软性背景亮点

  • 擅长融合视觉艺术、数字媒体与时尚设计,荣获国际艺术比赛一等奖、全国钢琴比赛冠军,并以优秀作品入选著名艺术展览。
  • 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有艺术与商业整合能力。在大学期间创立个人YK风格品牌,覆盖服饰及配件全品类,从设计到电商视觉物料全流程主导,一专多能。
  • 先后于影视传媒、科技公司、政府项目等机构实习,在承担视觉设计、品牌传播与用户研究任务等多类任务中培养了极强的执行力和专业能力。

规划老师团队评价

从防备到信任:一场关于"长期陪伴"的规划之旅

—— 规划老师

第一次见到她,她的防备仿佛有形质。那是她从前机构失败经历留下的后遗症,原本很有竞争力的背景,却因缺乏系统规划与负责态度,被浪费了关键的申请机会。

我们没有急于"修复"关系,而是以更长期的合作为目标,建立节奏:她的申请跨度将近三年,我用了最严密的寒暑假安排表,以及两条并行的申请路线,去支撑她逐步重建对体系的信任。一条路线是面向艺术学院,强调表达力与社会议题的思辨性;另一条是综合性大学方向,着重培养她的实践力、协作力与领导潜能。我始终谨慎且安静地推进,但在她一次犹豫后,我破例地许下承诺:"你一定会被梦校录取的,我抱着。"对我而言,这个承诺不是情绪化表达,而是一种责任的延伸——她值得,也需要一个完整的结果。

当表达成为使命:协助她完成从"好学生"到"艺术家的跃迁"

—— 作品集老师

"对,她是一个'标准好学生':准时、配合、有执行力,但也因此常陷入对'正确答案'的依赖。创作本不该有标准,而她,起初画得太'对'了。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不是教技巧,而是鼓励她走出舒适区。"

她的个人表达里早已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与人性反思,只是尚未找到匹配的媒介与语言。从对肌肤与眼神的观察,到拼贴与装置艺术中对社会议题的批判,她的风格从细腻写实过渡到大胆反叛。那段创作瓶颈期,我们几次深谈,我并不直接告诉她"你该画什么",而是引导她思考"你还在逃避什么"。

她其中一个项目迎来了转折。她首次亲自走入画面,用身体完成表演。那一刻,她真正开始将自我经验转化为公共语言。她的风格越来越有张力,媒材使用日趋成熟,每一次尝试都承载着她对身份、自由、生态、欲望等宏大命题的回应。她不再满足于"被看见",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别人触动"。

我始终记得她曾在作品陈述里说:"我想改变世界,哪怕只是注入一个新的视角。"我相信她已经在做了。

精准调度的幕后操盘手:转学路上的节奏管理

—— 课程管理老师

作为她的课程管理老师,我主要负责转学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课程结构规划和急风险控制。她的目标院校众多,要求各异,有时甚至一门课程决定是否可以申请某个方向。在具体执行上,她非常愿意配合,我们定期检查她的课程负担、作业进度、考试节奏,并在出现风险时及时处理:有一次,她因一门课考试失利,我们连夜沟通选课事宜,并顺利解决,未影响GPA。

她也逐渐学会把我们当作"共谋者",而非监督者。从一开始的每件事都"你们决定吧",到后来的"我需要你们建议一下",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放下完美主义,也学会了有效沟通和求助。

在这一点上,她的成长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开始对自己的目标有了系统认知。这种成长,将在她未来的大学生活中继续释放力量。

学生说 - X同学

Q: 为什么会选择社区大学?
A: 其实最开始是因为前一个中介的失误,让我错过了所有喜欢的学校,只剩下一些我完全不想去的保底,完全想不到自己原本努力这么久,结果会是这样。已经错过了所有正常申请的截止日期,完全没法挽回。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挺崩溃的,我经常后悔为什么当时会选那样一个中介,看着很多成绩或者各方面没有很努力的同学都去了比我更好的学校,心里真的挺难过的。是一个同学推荐来藤睿的,一开始我其实挺抗拒的,因为"花了很多"这个词已经有了阴影。但聊了几次之后,我发现这边的老师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们不是一上来就给我安排拼托福,而是对"中介"这个词进行了自己的诠释,我真正在意的东西,他们也都愿意"想象",而是把选项摆出来,跟我一起分析风险和可能性。因为我很喜欢加州和纽约的艺术氛围比较浓厚,生活也比较便利,考虑到社区大学转入加州的难度小一点。最终我决定不选择gap,而是先去社区大学,从那里再转学。这个决定并不轻松,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和自己和解,慢慢重新相信:我的路还没走完,机会也还在,还好不论是我的家人、朋友还是藤睿的老师都有开导支持我。
Q: 申请中获得的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A: 整个转学的准备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件事,可能不是某一份文书,也不是某一次修改,而是我学会了怎么"安排我自己"。刚去社区大学那会儿我真的很茫然,不知道应该选什么课,也不知道应该准备什么,甚至连"转学"这个概念都很模糊,因为我原本根本没想过我会去社区大学。但藤睿的规划老师从来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把什么都替我安排好的类型,他们更像是在一步步"带着我自己去看清楚这条路"。他们会留一些"作业"让我去查资料、去调研,也会引导我去思考自己的兴趣、目标和未来。久而久之,我就真的开始有了一点"主导感":到了大二的时候,不管是选什么课、还是安排寒暑假活动,我都可以自己提出方向,然后再去和老师讨论是否合适。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规划"这件事从来不是别人替我决定,而是我学会为自己负责。
Q: 与藤睿的老师们合作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地方?
A: 跟藤睿老师们的合作,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中介的看法。他们真的很认真,也很细节。选课的老师会帮我查教授评价,甚至提醒我某门课是不是太难了,会不会影响GPA;作品集的老师会提前几天就发来课程安排,还会在课后找我写小结,提醒我哪些细节可以改进;文书老师跟我要再三确认,有一种突然被waitlist,是她连夜帮我准备补充材料,还帮我模拟了一轮针对申请院校每一份文件都更改过文书,那种踏实感,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在回头看,我也许起点没那么理想,但能一步步走到这里,我真的挺感谢这段经历。它让我变得更坚定、更主动,也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比起某一个offer,我觉得这些改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