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同学照片

L同学

"我不聪明,但我努力做出选择,在探索中逐步靠近真正的自己"

高中院校: 中国普通国际学校
ALEVEL成绩(预估): A*AAA
托福成绩: 100+
标化成绩:
申请专业: 商科/心理学
签约时间: 11年级
规划老师: 李老师
录取院校: 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澳洲国立大学

软性背景亮点

  • 长期参与学校环境社团,主导并推动校园垃圾分类实践,制定的调研和宣传方案总是非常有效,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都很突出。
  • 学术能力很强,获得欧几里得数学竞赛全球前25%,以及BPA商赛中国区Advanced奖等数学及商业相关奖项。
  • 对弱势群体有高度的共情力,在高中期间深度参与了当地儿童福利院的认知启蒙项目,并在社区做心理健康服务,累计志愿时长超150小时,不仅有心,而且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力。

规划老师-李老师评价

我第一次接触这位学生时,距离申请季正式启动仅剩不到四个月。她在方向选择上还比较模糊,既对商科感兴趣,也对心理学充满好奇;同时,对于目标国家也没有明确偏好。可以说,她的起点并不占优势:起步较晚,学术背景中规中矩,软性经历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然而,正是这种"尚未成型"的状态,让我们有机会在短时间内进行一场极具强度和针对性的规划介入。

在初期沟通中,我发现她是一个思想开放、愿意尝试和听取建议的学生。于是,我提出与她锁定四个目标地,把申请当作一次探索过程,通过广泛申请逐步厘清适合自己的方向,最终我们决定同步申请英国、香港、澳洲和新加坡四个地区,保持足够的弹性。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各学校官网的信息,也主动通过社交媒体、论坛与多位在读学生沟通,收集他们对项目体验的真实反馈。与此同时,我们还做了性格评估和职业路径测试,帮助她更理性地看待自身兴趣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匹配关系。

在专业选择上,考虑到她对商科与心理学的兴趣几乎同等,我们为两条路径分别制定了完整的申请方案。这不仅包括两套风格截然不同的主文书与补充文书,也涉及简历结构、背景经历的呈现方式与推荐信的选材方向。例如,在心理学申请中,我们突出她在志愿服务中对人性与情绪理解的敏感度,强调她在社区心理健康项目中的观察力与共情力;而在商科申请中,我们则强化她的组织协调能力、数字性能及在项目管理中的角色表现。

她所在的高中在教学质量和升学支持方面都相对薄弱。她对这一点非常焦虑,担心会成为申请过程中的"短板"。为此,我们在申请材料准备的同时,还协助她与高中老师沟通,甚至为老师准备了推荐信模板和提交操作的详细说明,确保学校部分不会影响整体材料的质量。

虽然整个过程起步晚、任务重,但在这段高强度密集的合作中,我见证了她从迷茫走向清晰,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最终,她不仅理顺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通过两套专业化、高质量的申请材料,把自己完整而立体地呈现在不同类型的项目和学校面前。这份清晰的自我认知与行动力,也将成为她未来在大学阶段持续成长的重要基础。

学生说 - L同学

Q: 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多国家与地区申请?
A: 我感觉我直到申请快开始了才开始想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所以高中大部分时间我都用来学习了,就光托福就考了四五次吧,alevel补课也占据了我高中大部分时间,所以直到开始中介,我都没有深度思考过这些问题。
一开始,每个地区对我来各有利弊。香港和新加坡离家近,文化也更熟悉,讲中文的人多,吃饭也不太会"白人",让我觉得会生活得更舒服一些。澳洲听说环境更安静、节奏没那么紧张,我高中真的太忙了,觉得澳洲可能可以躺一下。而英国,当时就觉得排名高、学校名气大,而且我身边很多同学也都在申请英国,听得最多,也会觉得有点"跟风"的安全感。
原本我是打算从这四个地方里选一个重点申请,但后来在和藤睿的李老师沟通之后,他跟我说:"你为什么不四个地区都申请试试看呢?与其仓促选一个,不如把选择权留到最后。"他当时说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因为我确实对这些地方的认识还停留在很表面的印象上,甚至可以说有些刻板印象。后来我还是有点犹豫,担心申请四个地区太累,准备不过来。李老师一直在鼓励我,他说学校并不会因为你申请的地区多而看低你。我想到自己初中升高中的时候,也是在很仓促的决定下从体制内转到了国际学校,结果学校体验并不好,所以这次我不想再"选错"。我想给自己更多点选择的时间,也请四个地区的老师都在学校,他给我分担了一大部分准备工作,让我把精力放在必要的事情上。就是因为他的这份笃定,我才下了决心,选择了这条更复杂但也更有可能的发展路径。
Q: 申请中获得的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A: 如果说整个申请过程中我得到的最大帮助,我想应该是文书部分。说实话,我不太擅长写东西,不是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而是不知道怎么把这些说清楚,说出亮点。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个特别普通的高中生,没有竞赛金牌,也不是学生会主席,做过的活动也都零零散散,像心理学义工那些。我一度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可写的"。
但李老师完全不一样,他是那种逻辑很清晰、效率特别高的人。每次跟他沟通,感觉他三句话就能把问题理清楚。虽然他不是那种会安慰你、和你共情的老师(有些同学可能觉得他情绪价值不够高,哈哈),但对我来说,他正是我需要的那种人。因为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如果有人能帮我梳理思路、做一些判断,我会安心很多。后来他不仅帮我搭文书结构、挑素材,还帮我把那些我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经历写得很有逻辑、有温度。他说我有很多闪光点,只是自己没看见。也正是这种润色,让我最后的材料变得非常有说服力。我原本只想着有学校录取就不错了,没想到结果会这么好。
Q: 最终选择去了哪个学校,为什么?
A: 最终我选择了UCL的心理学专业。其实我内心一直还是偏爱心理学的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我真的对人为什么会有各种想法、行为很感兴趣,另一方面,我爸妈也觉得UCL的排名和声誉比较好。而且在申请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更适合像英国这样学术导向比较强的体系,比起"拼活动"、"拼履历",我可能在课堂上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希望这一次走出亚洲,走出舒适圈,去挑战一种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