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同学照片

D同学

"教育是改变世界的温柔力量:在多彩经历中找准方向"

本科院校: 美国Top50大学
高中院校: 中国公立高中、中国私立高中、美国私立高中
本科专业: 社会学,辅修教育学
在校成绩: 3.8+
最终院校: 哈佛大学
签约时间: 大四
规划老师: NBG老师
申请方向: 教育学/社会教育研究/人类发展
录取院校: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

软性背景亮点

  • 实干家,对什么感兴趣就积极主动寻找实践机会,因此本科期间参与了大量行业内高含金量项目,背景非常丰富。
  • 性格开朗,外形出众,非常有自信,情绪稳定,抗压能力强。
  • 在多项项目经历和实习中担任领导者,展现出出色的领导能力,给很多机构的管理人员留下深刻印象,有很多推荐人愿意为她写推荐信。

规划老师NBG老师评价

D同学是一个优秀的让我印象深刻的学生。她的GPA很好,本科期间的活动量更让人眼花缭乱:参与学校组织的儿童发展研究,在少数族裔教育和文化融合项目做长期志愿者,参与多个STEM教育公平相关的调研,参加模特大赛,在时尚业做项目,更不用说她广泛的爱好......但正因为她的经历太丰富,反而成了一种混乱。

D同学从小接受的教育路径非常多元,亲历过体制教育和个体教育的激烈碰撞,也体验过从精英化课堂到多元包容式学习环境的迁移,这些经历塑造了她在教育上十分深刻的见地。但教育并不是她一开始唯一明确的方向,她也喜欢心理学、管理学、文化研究、时尚传播等等,在硕士专业选择上并不十分确定。

她身上有一种典型的人文科学学生特质——好奇、细腻、有感知力,也很容易发散。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横向广"变成"纵向深"。所以我们做了非常细致的整合工作。我们重新梳理了她所有的项目、研究和实习,把她的经历按照所在的领域分类整理出来,逐条拆解、标注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获得的洞察、应用的能力。

这样做让她看到了在什么领域,她的价值可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而这个领域就是教育。于是我们根据这个结论和她一起构建了职业方向的叙事主线——将她在学术中对教育环境与社会结构的观察,与她实际在幼儿园支教、社区辅导中的实践经验连接起来,形成一套逻辑清晰、立场坚定的表达体系。

我常常在想,像D同学这样的学生,如果没有人去整理、倾听、推一把,她的那些"碎片"可能永远不会被拼成完整的申请画像。而能在这个过程中陪伴她成长,我感到很幸运。

在写文书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她丰富的经历给文书撰写带来的难度。她有太多能说的,想说的,我必须要把握节奏。在文书准备中,我们没有按部就班写经历,而是先从她的"教育视角"切入包括她如何在不同教育体系中成长,如何对比中美文化下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行为模式,最终引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个讲述时间线的文书结构,从她幼儿园时期教育意义的转折点切入,回顾她对教育的初识与再理解,这种写法比传统"先讲背景、再讲项目"的逻辑,更有感染力也更符合她自己的表达风格。

每一次头脑风暴我们都在问她:"你在这个场景里学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别人看不到的细节?"她的回答常常令人惊喜,也非常真实。她对"教育"的理解,已经不是知识传递那种浅层认知,而是关于社会归属、文化转身、身份认同的深层体验。这也成了她文书中最打动人的隐性线索。

我们也同步梳理了她的所有推荐人材料,帮助她逐个确认和教授的联系节奏、语言支持,并协助她平衡申请季和学业。为了增强她在"研究能力"这条维度的表现,我们还帮她将过去在教授带领下参与的项目深入拆分包装,增加她在文书中的方法论的价值。

她是非常擅长倾听和反思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更新能力。我们每次修改材料,她总能给出深度反馈,主动提出调整建议,甚至会帮我们标注每个段落的情绪线索,力求材料能更完整地表达她的想法。这种合作状态非常珍惜,也让我更笃定她具备进入一流教育研究项目的素养。

最终,她拿到了哈佛、哥大、NYU、USC、波士顿大学、波士顿学院的录取。她选择了Harvard——一个能充分承载她理想主义与行动力的平台。我一点也不意外,她不是那种一开始就聚焦的申请者,但她用一次次选择告诉我们,她终究会走到那个最合适的地方。

学生说 - D同学

Q: 申请过程中,如何强调自己的背景是符合意向项目的?
A: 我觉得我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志在教育"的人,反而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边怀疑一边坚定下来的。我的兴趣确实很广,文科范围内的专业和话题其实都做过一些,也都很认真。很多时候别人会说我发散,但我知道自己不是没方向,只是没找到一个能把这些经历组织起来的框架。
藤睿的老师们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不急着让我"聚焦",而是带着我把这些看似分散的经历重新审视。他们从我的学习、实习、调研、支教等项目里,一点点挖出和教育相关的线索,然后再根据不同学校的项目方向去做匹配,最后不仅做出了清晰的申请主线,还让我自己对"为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我特别喜欢我们文书最后确定的结构,它不是照章办事,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有情绪、有成长、有逻辑,真的写出了我这个人,而不是一份申请模板。
Q: 申请中收到的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A: 除了策略和文书的帮助,我觉得最大的支持其实是一种陪伴感。因为我的背景很复杂,很多项目光是讲清楚就很费劲,一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让老师觉得太麻烦,结果完全没有。每次头脑风暴都是我在说、老师在听,然后我们一起分类、画结构图、试不同的叙事角度。有时候我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内容,老师反而能帮我指出主线来。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有一次跟老师梳理小时候经常转学,每到一个新地方就重新适应一个"社交规则",否则就很容易被排挤。老师当时沉默了一下说:"这其实就是你理解教育差异的起点。"后来我们就把这个片段写进了文书,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原来我从小的这些经历,不是"没用的情绪",而是我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感动,也非常安心。
Q: 对申请结果有什么感想?
A: 其实我本来没有特别期待结果,更多是希望这段申请经历能让我更确定"我是谁、我要什么"。但当我拿到哈佛的录取时,真的还是哭了——那种获得回报的感觉,比任何一个offer都更重要。
我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明确目标、一路奔袭的人,我有过很多迷茫、很多选择困难,也有过"是不是来不及了"的焦虑。但藤睿的老师们从来没有对我说"你应该怎样",而是帮我一点点把这些分散的火苗收拢成一团,照亮了我想去的方向。
入学哈佛之后,我最强烈的感受是:这里不只是学术强,而是资源密度极高、机会极大。我遇到了很多和我背景、经历完全不同的同学,也开始接触到一些我之前无法想象的教育改革项目。我现在越来越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甚至可以改变社会结构——而这件事,是我愿意为之长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