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背景亮点
- 在高中阶段长期服务于一所自闭症儿童学校,积累了大量一线陪伴的经验并参与过一些心理辅导相关的活动,对人和社会有较深的洞察力,能够敏锐捕捉细节和情绪的变化,愿意和擅长理解与接纳多样化的人群
- 休学期间制作了一些实验性的个人作品,包括创意写作、视频短片、自媒体视频、多媒体绘画等类型,积累了一些独特的创作经验,也强化了自己在探索期间自学摄影、剪辑、文案撰写与剧本构思,展现出对传媒领域的浓厚兴趣与实际操作能力
规划老师SL老师评价
第一次接触C同学,是在她休学一年多刚刚决定复学准备转学的时候。她发来申请资料时附了一句话:"我的GPA很低,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但比GPA更让我关注的,是她的精神状态。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她有着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共情能力,但是还没有找到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
在跟她的沟通中,我了解到转学对于她来说有多么重要。"我觉得在学校里很不能呼吸,内心充满东西在追着我,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感觉。"对她来说,转学不仅仅是弥补当年失去的名校Offer的遗憾,而是直接影响着她的健康状态。
我决定在申请文书中不绕开她的心理挑战经历,而是呈现一个真实的、有挣扎但也有思考和恢复力的青年个体。C同学在休学期间其实也并没有"躺平",自己去上了不少在线大学课程、自学媒体制作技能、阅读大量影视与传播理论书籍。她的表达欲很强,能一口气跟我讲十几个她想拍的片子或者想写的剧本构思;她对广告与媒介的理解也令人惊艳,不是兴趣导向的浅尝辄止,而是基于长期观察与强烈价值感的一种社会介入姿态。她说:"我希望未来的孩子在成长中看到的是温暖有力的广告,而不是被充满性别刻板印象暗示的内容包围。"
这让我意识到,她是个有清晰使命感的人,只是这个使命曾经在现实的打击中被压得有些沉了而已。她的经历使她的文书独一无二,很具有感染力。我们也尽量的从她的成长经历出发,把她对教育、媒体、精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精准地表达出来。
C同学的GPA确实是个难点,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加州转学体系中。我们协助她报名并完成了多门加州认可的线上课程,确保她的成绩能在申请材料中呈现出努力恢复的清晰轨迹。同时,我们也为她找了辅导老师,帮助她提升校内的课程成绩,这也让她有了更多信心去面对申请季的诸多挑战。
与此同时,我协助她完成了多封推荐信沟通。她对与师长单独沟通有很深的抵触,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让她重新融入环境的机会,最终在我们的辅导下,她做到了一个完整的写邮件、约谈话、沟通协调推荐信内容的流程。这位看似无法适应社会的学生,其实在表达中极其真诚、有逻辑、有温度。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者学霸,却让我看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坚韧——不是不怕摔跤,而是摔得很重之后,依然愿意站起来、再走一段看看。
最终C同学获得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尔湾分校、圣克鲁兹分校的转学录取,我为她感到由衷高兴,也为她感到骄傲。因为她不是靠一份漂亮简历赢得了这些录取,而是靠真实、勇气和极强的内在力量。
学生说 - C同学
Q: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休学前后的经历吗?
A: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觉得自己有机会转学。高中的时候我成绩很好,IB分也高,雅思考了7分,拿到好几个国家的大学录取,最后选择了悉大。但因为心理建设问题和ADHD的治疗,我最后没能顺利入学,offer也没有留住。当时我真的决定自己完蛋了。
后来我去了美国的一所社区大学,学校的氛围也让我非常不适应,本来已经好转的精神状态又迅速恶化,大一的GPA甚至没有达到3.3。大一快结束的时候我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再继续上课了,不得不休学。但我也没有完全放弃,休学期间一直在学习一些媒体制作的技能,上大学公开课,也在思考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复学之后还是很不适应,甚至想直接退学算了,上大学太苦了,但是家人建议我再试一试,换一个环境学习说不定好一点,所以才决定试试能不能转学。我很庆幸在这个关键节点遇到了藤睿。
Q: 在申请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
在这里没有人用休学和GPA来评判我,老师们愿意听我说自己经历了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回避我的心理问题,而是让我明白,这些经历不代表失败,而是构成我故事的一部分。最打动我的是SL老师说,我已经做的很好了,有些比我做的更差的孩子都去了更好的学校,我也一定可以。这句话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坚持下去。
我的文书也写了很久。起初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些年发生的事情,因为它们对我来说太重了。但老师不断引导我:"我们不写'悲惨',我们写'挣扎之后的你'。"我们从我的志愿服务、对广告的理解、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出发,一点一点把那个真实的我拼出来。那种感觉特别好,像是我终于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了。
Q: 最终选择入学的学校?
A:
我最终选择了UCI。因为我很喜欢它的课程设置,也觉得那里的环境对我来说既是挑战又能让我慢慢重建。目前入学选课什么的都很顺利,感觉像做梦一样开心。虽然上学的路不是很顺,但我从没放弃对Film &
Media领域的热情。电影是我的精神支柱,广告是我想改变世界的方式。我想做的事情很多,我也知道过程可能会慢,但我相信只要我还在往前走,就会越来越接近那个更完整的自己。